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7-5約翰衛斯理與福音主義運動

有關浸信宗起源時間有些爭議,一說起源於17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浸信宗反對為嬰兒洗禮,主張得救的信徒才可以受洗,且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之為「浸禮」。浸信宗主張獨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對英國國教和反對政府干涉地方教會浸信宗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中國1845年,美國的浸信會因為對於解放黑奴的看法不同,因此分裂成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浸信宗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國際傳道部是現今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浸信會採用會眾制,各地方的浸信宗教會都是獨立自主、與自治。各國浸信會聯會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宗教會可以自由加入或不加入聯會。

嘗試討論,為什麼從前的美南美南浸信會反對解放黑奴?
天主教至今仍然維持四層的階級,神職人員沒有權利決定自己服事地區。基督教宗派組織結構之中以聖公會衛斯理宗最嚴密,其次是長老會浸信宗最為鬆散。聖公會衛斯理宗仍然維持主教制,主教可以調動駐堂牧師所服事的教區,但是沒有類似教宗的職位。長老會設有總會與中會(教區),總會大會制定法規,各中會與其所屬的地方教會有權力與義務的關係。

請問聖教會的系統比較接近哪個教派?
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科學發展迅速,牛頓在1689發表的機械式宇宙論震驚世界,牛頓推論宇宙是一個精密複雜的機械,有一個力量啟動這個機械。這個理論促使上層社會著迷於「自然神論」,認為上帝是推動宇宙運轉的第一因,讓萬物開始自動運行,上帝沒有必要使用神蹟。然而科學發達所帶動的工業革命也帶來社會的變革與貧富差距。這種變化對教會的牧養非常不利,卻也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

請問為什麼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貧富差距擴大)對教會的牧養不利,卻又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

  英國人雖然越來越富有,但是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主後1736年,在倫敦,每六棟房屋之中就有一酒館。有些酒館裡張貼廣告說:「每人花費一個小錢,可以小醉一次﹔兩個小錢,可以大醉一次。」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社會道德敗壞,宗教熱誠日減,奴隸貿易、鴉片貿易、各種社會不公義、鄙俗不堪的娛樂活動、酗酒等罪惡充斥著社會。 此時的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

聖公會自身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人們輕視信仰,導致道德標準低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神學家雖然成功抵制自然神論,但卻沒有帶給信徒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有人指出英國的道德與宗教已經敗壞到「任何基督教國家從來未曾見過的程度。」當時西歐其他國家的敬虔運動者呼籲重建教會秩序,於是有許多「奮興」的會社紛紛成立。德國的敬虔運動最早開始,但是直到英國的衛斯理兄弟和喬治懷特腓循道運動福音派才大覺醒。
  
這個覺醒運動來起源於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就是衛斯理兄弟的母親蘇珊蘇珊娜來自清教徒家庭,她的先生撒母耳是英國國教牧師。他們育有十九個子女,其中8個夭折,第十五個是約翰,第十八個是查理清教徒家庭非常注重宗教教育,家長肩負教導子女聖經與屬靈知識的責任,每天帶領孩子們靈修禱告;他們也重視道德紀律,要求嚴守基督徒的律法,追求個人的自製自律,舉手投足都有標準規範,以合乎基督徒的體統,所以約翰兄弟非常注重生活操守。但是父親的薪水無法供應這個大家庭的開銷,他們常常過著欠債的生活。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是英國國教牧師和基督教神學家,為衛理宗的創始者。約翰和弟弟查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1720年與1726年先後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就讀。在牛津大學念書時已經開始努力實踐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他過簡樸的生活,強調對窮人的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約翰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實踐信仰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約翰查理懷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等在校園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實踐耶穌的教導,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學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遵守一定的規則,因此學生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


  約翰衛斯理畢業後就被按立為聖公會牧師。1738524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出現異樣的火熱感,他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喜悅感,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僕,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此時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英國又興起經驗主義,這種情況使得衛斯理的神學思想受到拉扯,因此產生對「理性」與「宗教經驗」要平衡的論述觀點。


  約翰衛斯理專門向窮苦的下層勞工階級的人傳福音。約翰衛斯理與弟弟查理衛斯理感情豐富的講道方式被當時冷漠冷靜的英國國教牧師認為是很大的極端,因此不允許他們以這種方式在會堂裡講道。於是他們著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組裡講道,甚至舉辦露天的大佈道會。1740年代初期衛斯理與大學同學喬治懷特腓及弟弟查理在戶外舉辦露天大佈道會,興起大復興循道運動,並且建立循道會社。他們不拘泥於教區的限制,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由於當時教會的講壇資訊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這個屬靈運動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聖公會循道會社主動關心社會中一些因工業革命失業與失落的勞工階級,以及冷漠的知識分子。約翰衛斯理所創建的循道會成為許多當時社會政治亂象的出路,包括監獄工作、勞工失業問題、與貧民的健康問題等等。衛斯理是位實踐神學家,他將神學理念化成實際可行的社會運動。他的弟弟查理在一生中共完成七千三百首詩歌,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教會翻譯使用。
                雖然英國國教對約翰衛斯理治理教會的方法抱怨連連,特別是聖公會不關心低層社會的人民,神職人員道德敗壞,但是衛斯理始終沒有脫離英國國教。衛斯理的父親是英國國教的牧師,因此衛斯理從小就在聖公會長大與服事,加上衛斯理是一位愛國者,所以他堅持在聖公會底下服事神。衛斯理去世那年,他的追隨者才脫離英國國教成立循道會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甚至傳播到其他英語世界地區。約翰衛斯理在五十年內旅行佈道超過廿五萬英里,足跡遍及英德荷等歐洲鄰近國家,講道多達四萬多篇。衛斯理為貧窮的人做了許多事情,例如撰寫醫藥手冊,幫助他們以最低的費用自理一般的疾病,設立學校、養老院、與習藝所。

  1791年衛斯理臨終時,他的弟婦和朋友都在那裡。衛斯理振起精神,勉強的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又舉起他的手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到了晚上只看見他的口喃喃地說:「讚美,讚美。」次日早晨他又打開眼睛道:「再會!」這話說完,氣就絕了。



福音主義運動對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教會影響巨大。1785年,聖公會一萬六千名牧師中只有三百人自稱為福音派,但是在1830年,一萬八千名教士中已經有三千名福音派。到了1850年,在相同數量的教士中多達六千人自稱為福音派。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在社會中的見証與關懷。福音主義認為教會是世界的光,應該積極消弭社會的不公意,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於是認可犯罪。」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衛斯理曾經帶領一位販賣奴隸的船長約翰牛頓信主。約翰牛頓後來鼓吹廢除奴隸制度,也寫了「奇異恩典」這首歌。在他的議員朋友與另外七位議員的共同努力下,英國廢除了奴隸制度。今日循道會已有超過四千萬的信徒遍布在世界各地。衛斯理在英國所帶領的循道會復興,間接使得當時倫敦三分之一的酒館歇業,勞工的福利被重視,甚至直接影響後來西方世界的黑奴解放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