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6-2宗教改革運動

改教運動早在十二世紀已經悄悄展開,但是由於通訊不發達,力量沒有辦法匯集,所以總是被教廷給各個擊破。十六世紀的印刷術改變這種局面。馬丁路德(1483-1546)受到威克里夫胡司影響,運用印刷術展開改教運動,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情況下,成功地號召各地有志之士群起抗議。
馬丁路德德國神學教授。他強烈質疑羅馬教廷有關藉由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控訴贖罪券的荒謬。例如,第六條指出,教宗不能赦免任何的罪,第二十七條指控神職人員謊稱:「購買贖罪券的錢幣叮噹一聲落入錢筒,靈魂就超脫煉獄」。第三十六條指出,真實的悔改才能獲得赦免。第六十二條指出,教會的使命是在傳神聖的福音,不是在賣贖罪券。
透過剛剛問世的印刷機,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快速散步到歐洲各地,引起廣大的回響。1519路德萊比錫與天主教神學家厄克的辯論。厄克引誘路德承認他與當年被康士坦茲大公會議處火刑的胡司有相同的思想。天主教神學家認為大公會義具有最高權威,絕對不會有錯誤,否認這個權威就是異端。原本還寄望在天主教體制內倡導改革的路德感到灰心,決定脫離天主教系統,走自己的路。
路德分別在1520年和1521年兩度拒絕教宗利奧十世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抗議文件的命令。路德被定罪後四處逃亡,但是受到認同者的接濟與保護。路德認為聖經的權威高於教會的傳統,一切教會的規範應當遵行聖經的教導,因此他反對贖罪券、聖餐變質說、隱遁修行、以及教會至上的說法。


新教教會的誕生

1522路德威登堡的市教堂首次進行新教佈道,並且創辦新教教會,這是教會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在此之前路德藏匿在瓦爾特堡一年,他將拉丁文聖經全本翻譯成德文,對於德國文學發展有極大的貢獻。1525路德在市教堂與逃離修道院的修女凱瑟琳結婚,史無前例地挑戰羅馬教廷的傳統規範,頗具宣示意義。
路德在政治上最重要的保護者是薩克森(德國東部)的領主,腓特烈親王1527薩克森地方政府也將新教路德宗(現今的信義會)定為官方信仰。到了1530年,德國境內已經有一半的地方成為新教的領地。路德一生致力於制定完善的路德宗教會禮儀、信條、音樂等。1537丹麥挪威陸續接受路德宗作為官方信仰,並繼續在北歐傳播。路德1546年去世。
與此同時,宗教改革在歐洲各地紛紛湧現。瑞士神學家慈運理(1484-1531)在瑞士邦聯的蘇黎世州領導宗教改革,蘇黎世1523年接受新教。1537年法國神學家加爾文發表論基督教教義,他以瑞士日內瓦為根據地進行宗教改革(又稱改革宗),他的影響遍及歐洲各地。整體而言,加爾文的改革宗神學比路德宗更堅持社會與政治上的改革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改革領袖之間也產生不同的看法,例如聖餐論、預定論(自由意志)、嬰兒洗等,這些不同的看法造成新教分裂成不同的宗派。


新教宗派的誕生

宗派是指在次要的教理上有不同的意見或解釋。所謂次要的教理是指三個核心教理三位一體、基督論、救恩論以外的教理。前述三位改革領袖對於聖餐的意義與果效各有不同的看法。馬丁路德慈運理對於歌林多前書11:23-25有不同解讀。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路德認為耶穌所講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是字面上的意思。所以路德傾向於「變質說」的看法。路德認為經過神父祝禱後,雖然餅還是餅,葡萄汁還是葡萄汁,但是耶穌實在的身體就降臨在餅與杯的中間,餅與杯就是耶穌實質的身體,後人稱這種說法為「同質說」。但是慈運理認為耶穌所講「這是我的身體」只是一種象徵。他引用約翰福音6:63,耶穌的話,「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強調是耶穌的神性臨到聖餐之中,因為耶穌的神性無所不在,但並不是耶穌人性的肉體與血,因為肉體會受到空間的限制。然而路德反駁說約翰福音6:63與聖餐無關,他引用聖經說明耶穌復活的身體不再受空間限制。慈運理又回應,聖餐的關鍵是個人對聖餐的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是吃喝自己的罪。但是路德反駁說,信心並不構成上帝施恩的要件,因為神設立聖餐的應許是出於主動,是單方面的應許,也是道成肉身的延續,人的信心只是人對上帝的回應。

請問你是否看見「經院哲學的影子」?
請問路德與慈運理可能引用那些聖經?
加爾文對聖餐的看法則是介於路德慈運理兩人之間,加爾文雖然否認基督肉身的臨在,但是也不認為只是象徵性的。他說:「從耶穌的肉身中將生命吹進我們的心靈,並且將祂的生命澆灌到我們裡面,但是耶穌的肉身並不進到我們裡面。路德慈運理在馬爾堡會談,嘗試協調,但是路德態度強硬,最終導致新教的分裂。
慈運理並沒有創設自己的宗派,慈運理的跟隨者之中有些人主張凡物公用、強調和平主義、堅持不抵抗的原則,反對教會使用彩色玻璃、聖像、樂器。他們提倡政教分離,但是其他改革者則認為政教合一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歐洲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出生就是基督徒,因此嬰孩接受浸禮就是教會的一員,但是這群人認為一個人必須重生得救才能成為教會的一員,因此反對嬰兒洗,所以被戲稱為「重洗派」。重洗派拒絕參與軍事活動,因此也被誤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門諾會屬於其中的一支。少數重洗派採取激烈的革命手段,介入農民暴動,以至於被其他改革者壓制或逼迫。
馬丁路德反對農民以暴力進行改革。馬丁路德在改革的時候也寫文章為農民發聲,攻擊高利貸,並且協調貴族與地主之間的衝突。但是德國農民在重洗派領袖托馬斯·閔採爾Thomas Müntzer1489–1525)的影響下在15246月德國農民發動戰爭起義。起義者共同發表了鬥爭綱領——《書簡》,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求推翻封建制度。隨後,閔採爾親自率領農民起義,從貴族手中奪取政府市議會、建立平民武裝軍隊「基督徒聯盟」(或「永恆上帝聯盟」),宣布沒收教會財產、取消貴族與農民簽訂的一切契約,廢除封建特權等等。這樣的農民運動是馬丁路德所反對的。路德先後發表兩篇文章《和平的諫言》和《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並引用「動刀的必死於刀下」的經文制止農民的暴動。但是這樣的局面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農民的暴動促使當時的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教宗、皇帝、諸侯、貴族、聖職人員等聯手鎮壓反對農民暴動。15256000農民被殺,閔採爾也被處決,農民起義最終失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