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7-4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天主教權威破滅導致理性主義抬頭。宗教改革打破羅馬天主教千年來的權威,信徒從羅馬教會傳統拘束中被解放出來,許多歐洲信徒轉向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一種哲學,認為人的理性是獲得知識的媒介,理性高於並請獨立於感官感知,這種思想源自柏拉圖一般認為理性主義隨著以哥白尼日心說(1543)為先驅的科學革命歐洲大陸開始發展,然後在歐洲各地發揚光大。在笛卡兒(1596-1650)的哲學思想出現以後,理性主義成為了一套理論,並且在17-18世紀之間在歐洲各地傳播。

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持續影響後代教會的講台訊息與敬拜方式。經院哲學強調理智分析,試圖以哲學解釋神的啟示,導致教會在敬拜時失去熱情、講台信息冰冷。傳統的天主教與英國國教維持繁瑣的聖禮,天主教另有補贖規條,讓聚會更加沉重。由於神的存在無法透過理性主義方法被印證,導致理性主義者對信仰產生懷疑理性主義對歐洲教會的衝擊延續至今,導致歐洲基督徒大量減少。
經驗主義是另一種哲學思維,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認為除了數學以外,經驗是知識的來源。這種思想乃是延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為了對抗理性主義的趨勢,有些基督徒開始走向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者強調順從聖靈與敬虔,以路德宗的敬虔主義及衛理宗衛理公會最具代表性。極端的經驗主義者走向唯靈論,高舉聖靈在聖經之上,被稱為神祕主義者。神祕主義者對抗過去儀式化的聚會,強調感性與屬靈經歷。

   另一方面,新教各教派的領袖為了維持自己的理念,強調宗派信條與信經的權威,甚至凌駕聖經之上,信徒的信仰與實際生活脫節,一股反對前述現象的教會勢力形成了所謂的敬虔運動貴格會(Quakers, 1647是其中的一支,也是經驗主義的代表之一。


貴格會,又稱公誼會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該派成立於十七世紀的,創始人喬治·福克斯不滿英國國教與其他教派,認為他自己受到耶穌基督的直接啟示,成立自己的教會。關於該教派的名稱有一說是早期領袖教導信徒應當「聽到上帝的話而發抖」,因此被稱為「貴格」(Quaker)。另有一說是初期聚會中常有信全身顫抖而得名。敬虔主義的精神之一是將信仰從教條與信經中走出來,回到聖經中。重視有生命的生活與靈命,不重視神學看法。該教派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暴力,不起誓該教派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主張和平主義宗教自由他們強調人的平等,因此不尊稱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稱自己(即不使用「閣下」、「女士」、「夫人」頭銜),在當時階級制度社會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該教會也因此堅決反對奴隸制度,因此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的廢奴運動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沒有完美的宗派,請嘗試討論敬虔派的優缺點。
貴格會信徒受到英國國教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後來貴格會信徒也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貴格會信徒離開麻薩諸塞州羅得島州等地。由於賓州有大量貴格會信徒聚居,人們習慣上以「Quaker City」作為費城Philadelphia)的別名,費城人也被稱為「Quaker」。貴格會美國差會(俄亥俄年議會)在1887年派派第一位宣教士Esther H. Butler到中國,1890年到江寧府(江蘇境內),主要在六合1898)工作,1953年遷往台灣繼續工作。貴格會英國差會(稱為公誼會)曾經在四川重慶成都三台等地工作。目前貴格會會友的人數大約有六十萬。
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政府的逼迫,大量移居到美洲的英國殖民地,就是現今的美國1620年,五月花號船滿載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到達美洲。當年冬天,不少人饑寒交迫,染病身亡。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新移民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並在隔年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清教徒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帝。1941年起,美國將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紀念當年歡慶豐收的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