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7-1 天主教與新教(基督教)的鬥爭

宗教改革在歐洲各國陸續發生,支持新教與支持天主教的諸侯相互對立,在長期鬥爭期間曾幾度兵戎相見。德意志支持新教的諸侯在1531年組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對抗皇帝與天主教的諸侯。1547年,施馬爾卡爾登聯盟被皇帝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同時統治其他五個國家)瓦解。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血腥詔令》,嚴禁任何人刊印、抄寫、持有、保藏、出售、購買、散發所謂「異端」創始人、「偽」傳教師的文集,更對重洗進行鎮壓。皇帝為了擴張世俗皇權所下的詔令也引起教宗及天主教諸侯的不安,因此天主教諸侯們也組成反皇帝同盟。在北方的路德宗諸侯則積極備戰,反對皇帝干涉宗教信仰。結果查理五世戰敗,在1555年由其弟斐迪南代行簽訂《奧格斯堡和約》
奧格斯堡和約協議「教隨國立」原則(即由諸侯來決定臣民的宗教信仰),該合約確認諸侯有宗教的自由,允許不願意接受諸侯所選定的宗教的國民可以自由出賣產業離開該國。該合約是首次透過立法承認路德宗的地位的文件,使得路德宗的勢力可以繼續發展。然而由於該合約只承認路德宗的地位,忽視其他新教教派的權益,導致在十七至十八世紀其他新教教派仍然必須與天主教對抗對抗。在這個時期,許多歐洲國家仍然保有強烈的國教意識,無法容忍不同的信仰在國內存在。有些國家只承認新教,有些國家則只承認羅馬教廷,導致許多血腥的內戰持續發生。

為什麼歷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都站在羅馬教廷這邊?

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並任命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試圖復興天主教斐迪南波希米亞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16185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及一位書記官從窗口扔出。1619年新教徒成立臨時政府,推舉腓特烈五世為國王,宣布波希米亞獨立。此後波希米亞被鎮壓與逼迫,引發後來長達三十年歐洲戰爭
在征服波希米亞後,1621年至1623年,神聖羅馬帝國伯爵蒂利陸續鎮壓幫助波希米亞反抗軍的國家與地區。當時丹麥人出面保護新教徒,支持新教的瑞典國王攻進德國,為新教陣營贏得重要勝利。後來瑞典國王死在戰場上,結束了三十年戰爭。天主教與新教陣營簽訂和約,保障天主教路德宗、與改革宗教會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