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2-1大神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信耶穌

自從希臘帝國分解成三個國家以後,主前146年起,羅馬人逐一征服這三個國家。主前27年羅馬帝國的土地與國立達到巔峰。後來帝國因發生內戰曾經分裂。312年君士坦丁歸主、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廷以後再次統一羅馬,拜占庭就是當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但是狄奧多西一世395年過世以後把帝國分割給兩個兒子繼承,自此形成了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的局面。


羅馬帝國雖然逼迫基督徒,但是這個以巴勒斯坦為中心,圍繞著地中海,跨越歐、亞、非所建立的大帝國卻有利於福音的傳播。在交通上,羅馬廣場有個鑲金的旅程碑,指向通往羅馬帝國的各重要城市的道路,這些道路錯綜複雜、堅固平坦。因此自古有句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在政治上,羅馬帝國統治也減少戰亂的發生,這都有利於福音的傳播。




君士坦丁歸主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辭世後不久,塞沙里亞主教優西比烏在《君士坦丁傳》中詳細描述皇帝如何信主。據說,主後31210月的某一天,君士坦丁率部隊逼進羅昌城,欲將羅馬從勁敵馬克桑蒂亞斯手中奪取過來。這時,君士坦丁在夕陽照耀的天空下看見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在十字架一側寫有一行字:「憑這個標記可以取得勝利。」就在那一天夜裡,基督出現在君士坦丁夢中,囑咐他舉著繡有基督標記的軍旗進攻,否則,將不能取勝。君士坦丁立即命令匠人打造純金旗標,上面用寶石連綴成一個代表基督名字的圖案,表明他將對基督效忠。根據一些記述,士兵的盾牌上也漆上了十字架。隨後,君士坦丁的部隊在台伯河密爾維安橋上取得了勝利,從此君士坦丁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自那場戰爭以後,在這個旗標下君士坦丁大帝率領的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一個曾經逼迫、殘害、敵視基督徒將近三百年的大帝國皇帝信耶穌,這是空前的的神蹟。

君士坦丁大帝信主以後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宣布基督信仰合法,自此,基督徒的人身安全與財產獲得了法律的保護。第四紀末期,狄奧西亞一世進一步將基督信仰列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這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的人民都將歸信基督,可以讓福音爆發性地傳開。但是由於教會聖職變成公職,神職人員得以享受特權與優厚的薪資,吸引許多動機不單純的人進入教會,包含從前鄙視基督徒的貴族。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現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堡一帶建設君士坦丁堡。他本人、他的母親、與其繼承人在各地興建教堂、設立禮拜儀式,因此教堂的形式與聚會的儀式都受到宮廷的影響。君士坦丁的母親親訪耶路撒冷,收集各種與耶穌及使徒相關的物品。朝聖與聖物崇拜蔚為風氣。耶穌、耶穌的母親瑪莉亞、與使徒所留下來的各種遺物被認為可以顯靈產生神蹟 ,因此被爭相被耶路撒冷各教會收藏。往後的一千年,信徒認為到耶路撒冷可以目睹這些聖物,朝聖成為基督徒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想想看,一個大帝國皇帝信主以後,主教的地位將會產生甚麼變化?

請問教會合法化後的政教合一對教會有甚麼好處與壞處?


  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建於主前332年,曾經是融合埃及、希臘羅馬,猶太律法主義和東方神祕宗教的多元文化城。二世紀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猖行於此,亞歷山太城成為各種諾斯底主義的大本營。當時研究教理的亞歷山大學派傾向以「靈意解經」,容易產生異端思想。亞流(250-336)是當時東方亞歷山大城的長老,他主張耶穌是首生的受造者,主張「一神論」,就是唯有上帝。因此他否認三位一體的教理。為了解決這個教理上的紛爭, 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第一次尼西亞會議(325),在估計約250318位參加者之中,只有兩個人支持亞流派。君士坦丁大帝按照羅馬元老院的形式建構大會制度。這類會議通常維持數個月或數年之久。當時君士坦丁大帝身穿耀眼的金邊紫袍進入會場,坐在主教團後面觀測。這個會議的組織架構、議程、與服飾成了後來羅馬教廷組織的藍本。這次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主教大會。


尼西亞會議製訂了一些影響深遠的教會法規,以及現今普遍被教會接納的基本教理。這次會議否定耶穌是次於上帝的「從屬論」觀點。信經在君士坦丁大帝施加壓力下通過,被定為正統的教義準則,否定這個教義準則者將被定為異端。會議同時訂定二十條教會法規,也擴大正統派主教的權力,會議所產生的規範對羅馬帝國境內的各教會都有約束力。這是基督信仰政教合一的起頭。雖然亞流派被定為異端並且受到公權力的遏止,但是亞流思想並未因此消失,仍然持續了約兩百年。
早期基督徒聚會沒有標準程序,大都以星期日的聖餐為主要活動,當時聖餐是完整的一頓飯,並沒有其他特殊儀式。當時的基督徒在復活節受洗,受洗前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預備與學習。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後,教堂的形式、基督徒聚會的儀式與教會治理的架構開始產生變化。這些變化都受到宮廷制度的影響。教堂變得華麗,聖職人員的服飾按照階級高低各有不同。教會聚會逐漸儀式化。
對於羅馬帝國官方主導教會事務,當時的基督徒有不同的反應。樂觀接受的基督徒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新的大衛」。反對的基督徒有的提出批判,有的離開社會到曠野苦修,加速了修道主義與修道院的發展。當時在埃及約有數萬人住在修道院。修道院培養出許多基督徒菁英與領袖,他們致力於神學研究、宣教發展、農業研究、帶領十字軍東征等。

有些基督徒反對在「米蘭詔書」宣布前那些「叛教」的傳道人回任聖職。他們認為從前那些透過「叛教者」受洗的基督徒或所任命的傳道人都應該不承認。這種想法的倡導者名字叫多納徒,他的跟隨者所成立的團體被稱為多納徒派。極端的多納徒派採用武力反抗政府的干預。著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反對暴力,為此提出「正義之戰」的理論,對多納徒派採取軍事鎮壓。此後「正義之戰」的理論被好戰者用來當作十字軍東征等宗教戰爭的依據。

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後,那些信仰純正的基督徒繼續在社會中生活,但是他們以批判的立場參與社會。教會領袖則是透過著述維護上帝的教導。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95年過世以後把帝國分割給兩個兒子繼承,自此形成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的局面。

2 則留言:

  1. 君士坦丁大帝、他的母親、與其繼承人在各地興建教堂、設立禮拜儀式,因此教堂的形式與聚會的儀式都受到宮廷的影響。這是否會影響聚會人員分階級聚會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會影響,影響範圍包含座位的安排。皇家聚會可以與平民分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