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8-3神祕主義與理性主義往更極端的方向發展

理性主義在本時期的西歐持續發展,從十九世紀開始,許多西方人認為進化論及現代科學的諸多理論與聖經的啟示無法相容,因此誕生了自由派神學。自由派神學的「自由」是指按照現代哲學和科學來解釋聖經,不將聖經的內容當作絕對權威,由於不受聖經本身的權威所約束,所以稱為自由派。自由派神學的共同特點是否認聖經中的神蹟,相信人的理性。
自由派神學家採取各種研究方法、理論、與解釋手法,想要調和聖經的記載與科學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神蹟記載所帶來的疑問。例如保羅斯(Heinrich E. G. Paulus, 1761-1851) 認為耶穌之所以能夠平靜風浪是因為他熟知當地的氣候變化。他也認為耶穌有過人的醫學知識,當耶穌被送到墳墓時只是昏死過去,墓中的陰涼與塗在他身上的香膏救了祂。自由派神學家對於聖經裡面沒有史實可供考證的記載(例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或違背已知的科學定理的故事(例如童貞女生子)都採取保留的態度。自由派神學家在新約研究上掀起一股「尋找歷史中的耶穌」的運動,就是只透過聖經以外的歷史文獻來研究「耶穌」這個人,以歷史批判的方法重新詮釋與解釋耶穌。
自由派神學家對神學的貢獻不但不多,反而打擊與質疑信仰,引發其他神學家的強烈反彈,反彈的神學家堅持聖經是信仰的「基要真理」,內容完全無誤,任何協調的手段都是在貶抑聖經的權威,將科學與知識於放在聖經之上。這些守護聖經的神學家認為自由派主義者是假基督徒。神學界將這些這些守護聖經的神學家稱做「基要派」。
與前述理性主義神學唱反調的是神祕主義。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發生五旬節靈恩運動,因此誕生了各種五旬節教派。1906年,威廉·西摩 (William J. Seymour) 洛杉機一場聚會中點出當地教會的問題,因此被趕出該教會。後來西摩被一位信徒接待,在信徒家中聚會,不斷有信徒領受到聖靈的感應。為了服事愈來愈多的信徒,西摩租下洛杉磯阿蘇薩街312號舉行例行的禱告會。當時發生舊金山大地震,許多人因恐懼而來到教會悔改信主,許多上流社會階層也來到這個下層社會的社區聚會。在這裡沒有人種偏見,信徒一同領受聖靈恩膏、醫治、方言,進而吸引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前來參與。他們一天舉行三場聚會、一個禮拜七天連續不斷,歷時三年之久。史稱阿蘇薩街大復興
在這個運動下,一些被稱為五旬節派的教會陸續誕生。最初的五旬節教派有使徒信心會The Apostle Faith Mission)、神召會Assembly of God)、四方福音教會Foursquare Gospel Church)、五旬節聖潔會Pentecostal Holiness Church)、英國五旬節以琳四方福音會Pentecostal Elim Foursquare Gospel Alliance)、基督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 in Christ)。1911年,在神召會與其他五旬節運動的團體中出現一批持獨一神論(The Oneness)者,他們反對三位一體的教義,這些持獨一神論的人在1916年成立聯合五旬節教會United Pentecostal Church),包含五旬節世界聖召會Pentecostal Assemblies of the World)、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耶穌基督信心使徒教會Apostolic Church of the Faith in Jesus Christ)。由於美國保障宗教的自由,新興教派陸續產生。但是許多教派人數並不多,仍然以較早發展的浸信會衛理公會成長最快速,也是目前人數最多的兩個教派。

上面提到的教會你聽過那一些?
美國的宗教自由表現在宗派的形成上,也表現在活潑的宣教活動上,各宗派積極向全世界傳福音,在世界各個角落建立教會。無形中基督信仰的中心由西歐轉移到美國。五旬節教派透過宣教活動將福音傳遍世界各地,其中以拉丁美洲的成果最顯著。二十世紀末的拉丁美洲神學家對自由主義神學發動反擊。自由主義神學認為神蹟、聖靈臨在的經驗、說方言、以及其他類似的恩賜是過去教會蒙昧無知的產物。五旬節運動打臉這種思維,要自由主義的神學家反省。聖靈仍然在工作中,上帝並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聖靈的工作並沒有今非昔比的情況。
十九世紀也出現一些以聖經為要素的新興宗教,例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基督教科學教派。這類新興宗教的共同特點就是貶低耶穌的神性與三位一體的教理。這些新興宗教片面解讀聖經,扭曲聖經真理,並且加入該宗教創始人的言論集或所謂的啟示。這種似真似假的宗教迷惑許多人。

當你遇到摩門教徒或耶和華見證人向你傳福音時,你會怎麼辦?

8-2宣教活動

十九世紀是歐洲殖民最旺盛的世紀,殖民活動間接將福音與科技、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帶到全世界。歐洲殖民國商人與宣教機構搭檔,讓宣教變得不單純,甚至被利用。在本世紀英國的殖民擴張達到頂峰,統治的領土包括北美、澳洲、南亞等等,地球上有五分之一的土地也在大英帝國的佔領和統治之下。殖民主義為殖民帝國提供市場和資源的供給,促進殖民帝國的發展。即使後來大多被殖民的國家紛紛獨立,我們仍然可以看見一些遺跡。

你是否可以從一些亞洲國家找到曾經被殖民的遺跡?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 1761-1834)是宣教的先驅之一,他是第一批抵達印度的宣教士,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他呼籲各個宣教團體不要各做各的,乃要彼此合作。
耶德遜(Adoniram Judson,1788-1850)是一位美國傳教士。也是一位終身奉獻給緬甸宣教士1813年)。中國在鴉片戰爭失敗後他得以進入中國宣教,隨後有數千名宣教士進入中國日本原先採取鎖國,不允許外國人進入,1985年美國戰艦開到日本,威脅強迫日本打開門戶,日本在畏懼下簽訂協約,宣教士才得以進入日本。
1900年,非洲已經被多個歐洲列強瓜分,宣教士常常鼓吹殖民主義,好讓他們將所謂的「文明」帶進到非洲。殖民商人順水推舟,利用「宣教」進入新市場、取得天然資源與人力。這種模式可以從著名的英國宣教士李文斯敦 (David Livingston) 的做法看出來。李文斯敦在非洲傳福音,有時候也代表英國政府及其擴張主義的利益。殖民列強都想要在道德與宗教的基礎上合理化自己的事業,例如他們聲稱自己是在解放所謂的「不文明」。他們雖然也大量設立學校與醫院,但是也破壞當地文化與環境,無法隱藏剝削勞力與搶奪天然資源的動機。當代宣教士應當引以為鑑。
二十世紀也掀起(宣教)普世運動的潮流。二十世紀以前,基督徒教派已經林立,在海外宣教事工上各自為政,聖靈讓基督徒領袖看見這種現象,各宗派代表就在1910年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辦會議,促成後來普世教協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等等各式國際聯合宣教組織。

8-1民主國家的誕生與效應

在十九世紀,各國國民陸續發動革命,建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十八世紀的美國革命1775-1783年)是清教徒反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剝削。美國獨立革命時所發表的主張都是受到歐洲十七世紀的自由主義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宗教改革。美國憲法規定政教分離,保障教會的獨立性。美國獨立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其推崇的個人自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直接影響後來的法國大革命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也時常被後來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援引參考。
法蘭西王國的國力在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統治期間達到巔峰。路易十四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經過數次爭霸戰爭,法國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在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法語成為歐洲上層社會首崇的語言。路易十四的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繼承王位後沿用了路易十四的君主專制。但是相較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治國才能遜色很多,法國王權開始遭受到威脅,路易十五死後15年,法國爆發反對君主制的大革命
路易十六(1774-1792)統治時期,啟蒙思潮興起。啟蒙思潮宣揚理性主義,主張用理性 (國王的施政是否合乎道理) 作為統治的合法性權威性的來源與判斷標準。這種思潮動搖了法國君主專制的思想根基。路易十六美國獨立運動的支持者,他對於美國獨立的金援導致法國的財政危機。
為了解決國家財政的問題,法王路易十六17895月召開由宗教領袖、貴族與平民領袖所組成的三級會議,但是會議陷入僵局。第三等級的平民代表對於自身權利感到不滿意,因此自行組織國民議會,公開反對王權的權威。幾天內局勢緊張,巴黎陷入暴動,714日,憤怒的示威者攻占法國王權的象徵——巴士底獄(政治犯的監獄),這一天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誌。革命成功以後,這一天被定為法國國慶日826國民議會發布《人權宣言》,這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據此法國確立基本的人權。該宣言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言論自由司法公正。該宣言呼籲廢止王室與貴族的特權,實現「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認為官員的選拔應該根據才能而非門第。自此法國國王與貴族的權力逐漸被架空。
法國國民的舉動威脅歐洲各國的君主,深怕自己的王位也不保。奧地利普魯士國王警告革命者不要進一步侵犯路易十六的權力。1792420日法國國民議會對奧地利宣戰,法國大革命戰爭隨即爆發。民眾攻占法國皇宮,拘禁國王與王后。92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路易十六被判叛國並且被送上斷頭台。但是歐洲各國仍然向法國國民議會施加壓力,法國貴族的反革命勢力也頑強抵抗。
拿破崙將軍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成名,先後領軍挫敗第一次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時成功入侵義大利半島。1799年拿破崙策劃並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五年後經過1804年法國全民公決,官方公布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參議院擁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與歐洲反法同盟對抗,史稱拿破崙戰爭,將所有歐洲列強都捲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之後,法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主導地位,拿破崙也通過締結聯盟和安排親友統治附庸來維持法國的勢力範圍
1804年,拿破崙在教宗的認同下自行加冕為法蘭西皇帝,使歐洲出現一個額外的帝國。但是拿破崙並沒有宣稱法蘭西帝國羅馬的關係,暗示了他想要打破歐洲的舊制度傳統。同年,神聖羅馬帝國弗蘭茨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06年,拿破崙打敗神聖羅馬帝國並親自將之解體。自此,「帝國」這個名號才從「羅馬」中解放出來。18156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中慘敗,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聖赫倫那島,在英國的軟禁之下度過生命的最後六年。
法國皇室在1814年發起反法者的討伐,並且成功恢復君主制。然而由於許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1848年法國皇室再次被推翻,因此才有所謂的法蘭西第共和國。從法國大革命戰爭開始(1792)1870年之間,法國先後兩次在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轉換。1905法國通過法案完成政教分離。法國大革命宣言崇拜「理性」,對教會產生敵意,羅馬天主教在法國的勢力大大被削弱,導致天主教更加反對自由與民主的思想。
1848法國皇室再次被推翻,引起歐洲許多國家的革命浪潮。我們可以從這些革命浪潮看見過去宗教改革所產生的效應。面對奧地利本土的不滿,奧地利皇帝於184934日頒布憲法,承諾組織一個保障帝國統一、民族平等及代議制的國會,亦廢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組織及改革司法制度。當時奧地利統治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為了紓緩捷克的獨立情緒,奧地利政府作出退讓,允許捷克人組成波希米亞議會,捷克語取得與德語對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學及中學,可在政府中擔任公職。匈牙利王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成為帝國直轄區,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1848年的革命浪潮幾乎波及了整個歐洲。除了上述國家之外,多瑙河公國比利時愛爾蘭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起義和革命。


革命的浪潮也延伸到歐洲以外地區。西班牙的殖民地新格拉納達今天的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委內瑞拉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都發生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美國加拿大也受到了影響。近年來,台灣獨立運動也受到法國獨立運動影響,籌組所謂的台灣民議會等。

8-0 十九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

宗教改革的成功打破了權威的迷思,加上理性主義的抬頭,民主主義開始萌芽。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發起獨立運動,誕生了民主的美國。在美國獨立運動的鼓勵下、法國國民也展開多年的大革命,法國民眾的革命宣言強調自由、平等與理性。法國大革命也帶動世界各地一連串的民主運動。理性主義也影響許多神學家的思想,試圖以哲學與科學的方法解釋聖經、強調嚴謹的理性信仰,以至於產生了「自由主義」神學。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新教願意透過新思潮重新檢視基督神學,天主教則將新思潮定為異端,試圖提高教宗的權威以壓制自由主義的思潮。在凡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更宣布「教宗無誤」,並且對於倡導異議的天主教神學家加以驅逐或嚴懲。
在美國政教分離與自由民主制度的保障下,新教在美國各地繁榮發展。阿蘇薩街大復興帶動了五旬節教派的興起。美國成為各宗派快速發展的地方。基督信仰的中心漸漸地從歐洲移動到美國。在美國新教教派紛紛成立,神學家輩出,宣教活動也快速擴展到世界各地。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7-5約翰衛斯理與福音主義運動

有關浸信宗起源時間有些爭議,一說起源於17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浸信宗反對為嬰兒洗禮,主張得救的信徒才可以受洗,且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之為「浸禮」。浸信宗主張獨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對英國國教和反對政府干涉地方教會浸信宗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中國1845年,美國的浸信會因為對於解放黑奴的看法不同,因此分裂成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浸信宗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國際傳道部是現今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浸信會採用會眾制,各地方的浸信宗教會都是獨立自主、與自治。各國浸信會聯會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宗教會可以自由加入或不加入聯會。

嘗試討論,為什麼從前的美南美南浸信會反對解放黑奴?
天主教至今仍然維持四層的階級,神職人員沒有權利決定自己服事地區。基督教宗派組織結構之中以聖公會衛斯理宗最嚴密,其次是長老會浸信宗最為鬆散。聖公會衛斯理宗仍然維持主教制,主教可以調動駐堂牧師所服事的教區,但是沒有類似教宗的職位。長老會設有總會與中會(教區),總會大會制定法規,各中會與其所屬的地方教會有權力與義務的關係。

請問聖教會的系統比較接近哪個教派?
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科學發展迅速,牛頓在1689發表的機械式宇宙論震驚世界,牛頓推論宇宙是一個精密複雜的機械,有一個力量啟動這個機械。這個理論促使上層社會著迷於「自然神論」,認為上帝是推動宇宙運轉的第一因,讓萬物開始自動運行,上帝沒有必要使用神蹟。然而科學發達所帶動的工業革命也帶來社會的變革與貧富差距。這種變化對教會的牧養非常不利,卻也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

請問為什麼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貧富差距擴大)對教會的牧養不利,卻又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

  英國人雖然越來越富有,但是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主後1736年,在倫敦,每六棟房屋之中就有一酒館。有些酒館裡張貼廣告說:「每人花費一個小錢,可以小醉一次﹔兩個小錢,可以大醉一次。」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社會道德敗壞,宗教熱誠日減,奴隸貿易、鴉片貿易、各種社會不公義、鄙俗不堪的娛樂活動、酗酒等罪惡充斥著社會。 此時的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

聖公會自身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人們輕視信仰,導致道德標準低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神學家雖然成功抵制自然神論,但卻沒有帶給信徒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有人指出英國的道德與宗教已經敗壞到「任何基督教國家從來未曾見過的程度。」當時西歐其他國家的敬虔運動者呼籲重建教會秩序,於是有許多「奮興」的會社紛紛成立。德國的敬虔運動最早開始,但是直到英國的衛斯理兄弟和喬治懷特腓循道運動福音派才大覺醒。
  
這個覺醒運動來起源於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就是衛斯理兄弟的母親蘇珊蘇珊娜來自清教徒家庭,她的先生撒母耳是英國國教牧師。他們育有十九個子女,其中8個夭折,第十五個是約翰,第十八個是查理清教徒家庭非常注重宗教教育,家長肩負教導子女聖經與屬靈知識的責任,每天帶領孩子們靈修禱告;他們也重視道德紀律,要求嚴守基督徒的律法,追求個人的自製自律,舉手投足都有標準規範,以合乎基督徒的體統,所以約翰兄弟非常注重生活操守。但是父親的薪水無法供應這個大家庭的開銷,他們常常過著欠債的生活。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是英國國教牧師和基督教神學家,為衛理宗的創始者。約翰和弟弟查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1720年與1726年先後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就讀。在牛津大學念書時已經開始努力實踐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他過簡樸的生活,強調對窮人的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約翰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實踐信仰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約翰查理懷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等在校園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實踐耶穌的教導,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學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遵守一定的規則,因此學生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


  約翰衛斯理畢業後就被按立為聖公會牧師。1738524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出現異樣的火熱感,他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喜悅感,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僕,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此時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英國又興起經驗主義,這種情況使得衛斯理的神學思想受到拉扯,因此產生對「理性」與「宗教經驗」要平衡的論述觀點。


  約翰衛斯理專門向窮苦的下層勞工階級的人傳福音。約翰衛斯理與弟弟查理衛斯理感情豐富的講道方式被當時冷漠冷靜的英國國教牧師認為是很大的極端,因此不允許他們以這種方式在會堂裡講道。於是他們著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組裡講道,甚至舉辦露天的大佈道會。1740年代初期衛斯理與大學同學喬治懷特腓及弟弟查理在戶外舉辦露天大佈道會,興起大復興循道運動,並且建立循道會社。他們不拘泥於教區的限制,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由於當時教會的講壇資訊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這個屬靈運動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聖公會循道會社主動關心社會中一些因工業革命失業與失落的勞工階級,以及冷漠的知識分子。約翰衛斯理所創建的循道會成為許多當時社會政治亂象的出路,包括監獄工作、勞工失業問題、與貧民的健康問題等等。衛斯理是位實踐神學家,他將神學理念化成實際可行的社會運動。他的弟弟查理在一生中共完成七千三百首詩歌,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教會翻譯使用。
                雖然英國國教對約翰衛斯理治理教會的方法抱怨連連,特別是聖公會不關心低層社會的人民,神職人員道德敗壞,但是衛斯理始終沒有脫離英國國教。衛斯理的父親是英國國教的牧師,因此衛斯理從小就在聖公會長大與服事,加上衛斯理是一位愛國者,所以他堅持在聖公會底下服事神。衛斯理去世那年,他的追隨者才脫離英國國教成立循道會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甚至傳播到其他英語世界地區。約翰衛斯理在五十年內旅行佈道超過廿五萬英里,足跡遍及英德荷等歐洲鄰近國家,講道多達四萬多篇。衛斯理為貧窮的人做了許多事情,例如撰寫醫藥手冊,幫助他們以最低的費用自理一般的疾病,設立學校、養老院、與習藝所。

  1791年衛斯理臨終時,他的弟婦和朋友都在那裡。衛斯理振起精神,勉強的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又舉起他的手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到了晚上只看見他的口喃喃地說:「讚美,讚美。」次日早晨他又打開眼睛道:「再會!」這話說完,氣就絕了。



福音主義運動對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教會影響巨大。1785年,聖公會一萬六千名牧師中只有三百人自稱為福音派,但是在1830年,一萬八千名教士中已經有三千名福音派。到了1850年,在相同數量的教士中多達六千人自稱為福音派。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在社會中的見証與關懷。福音主義認為教會是世界的光,應該積極消弭社會的不公意,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於是認可犯罪。」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衛斯理曾經帶領一位販賣奴隸的船長約翰牛頓信主。約翰牛頓後來鼓吹廢除奴隸制度,也寫了「奇異恩典」這首歌。在他的議員朋友與另外七位議員的共同努力下,英國廢除了奴隸制度。今日循道會已有超過四千萬的信徒遍布在世界各地。衛斯理在英國所帶領的循道會復興,間接使得當時倫敦三分之一的酒館歇業,勞工的福利被重視,甚至直接影響後來西方世界的黑奴解放運動。

7-4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天主教權威破滅導致理性主義抬頭。宗教改革打破羅馬天主教千年來的權威,信徒從羅馬教會傳統拘束中被解放出來,許多歐洲信徒轉向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一種哲學,認為人的理性是獲得知識的媒介,理性高於並請獨立於感官感知,這種思想源自柏拉圖一般認為理性主義隨著以哥白尼日心說(1543)為先驅的科學革命歐洲大陸開始發展,然後在歐洲各地發揚光大。在笛卡兒(1596-1650)的哲學思想出現以後,理性主義成為了一套理論,並且在17-18世紀之間在歐洲各地傳播。

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持續影響後代教會的講台訊息與敬拜方式。經院哲學強調理智分析,試圖以哲學解釋神的啟示,導致教會在敬拜時失去熱情、講台信息冰冷。傳統的天主教與英國國教維持繁瑣的聖禮,天主教另有補贖規條,讓聚會更加沉重。由於神的存在無法透過理性主義方法被印證,導致理性主義者對信仰產生懷疑理性主義對歐洲教會的衝擊延續至今,導致歐洲基督徒大量減少。
經驗主義是另一種哲學思維,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認為除了數學以外,經驗是知識的來源。這種思想乃是延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為了對抗理性主義的趨勢,有些基督徒開始走向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者強調順從聖靈與敬虔,以路德宗的敬虔主義及衛理宗衛理公會最具代表性。極端的經驗主義者走向唯靈論,高舉聖靈在聖經之上,被稱為神祕主義者。神祕主義者對抗過去儀式化的聚會,強調感性與屬靈經歷。

   另一方面,新教各教派的領袖為了維持自己的理念,強調宗派信條與信經的權威,甚至凌駕聖經之上,信徒的信仰與實際生活脫節,一股反對前述現象的教會勢力形成了所謂的敬虔運動貴格會(Quakers, 1647是其中的一支,也是經驗主義的代表之一。


貴格會,又稱公誼會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該派成立於十七世紀的,創始人喬治·福克斯不滿英國國教與其他教派,認為他自己受到耶穌基督的直接啟示,成立自己的教會。關於該教派的名稱有一說是早期領袖教導信徒應當「聽到上帝的話而發抖」,因此被稱為「貴格」(Quaker)。另有一說是初期聚會中常有信全身顫抖而得名。敬虔主義的精神之一是將信仰從教條與信經中走出來,回到聖經中。重視有生命的生活與靈命,不重視神學看法。該教派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暴力,不起誓該教派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主張和平主義宗教自由他們強調人的平等,因此不尊稱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稱自己(即不使用「閣下」、「女士」、「夫人」頭銜),在當時階級制度社會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該教會也因此堅決反對奴隸制度,因此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的廢奴運動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沒有完美的宗派,請嘗試討論敬虔派的優缺點。
貴格會信徒受到英國國教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後來貴格會信徒也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貴格會信徒離開麻薩諸塞州羅得島州等地。由於賓州有大量貴格會信徒聚居,人們習慣上以「Quaker City」作為費城Philadelphia)的別名,費城人也被稱為「Quaker」。貴格會美國差會(俄亥俄年議會)在1887年派派第一位宣教士Esther H. Butler到中國,1890年到江寧府(江蘇境內),主要在六合1898)工作,1953年遷往台灣繼續工作。貴格會英國差會(稱為公誼會)曾經在四川重慶成都三台等地工作。目前貴格會會友的人數大約有六十萬。
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政府的逼迫,大量移居到美洲的英國殖民地,就是現今的美國1620年,五月花號船滿載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到達美洲。當年冬天,不少人饑寒交迫,染病身亡。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新移民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並在隔年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清教徒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帝。1941年起,美國將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紀念當年歡慶豐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