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會議是教會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大公會議的英文「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Οικουμένη」,意為「普世性的」。對教理有深遠影響的早期會議是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和以弗所會議。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此後,東正教(後來稱為希臘正教)只信守前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的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東正教也不承認。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
由於西羅馬帝國的混亂,前八次的大公會議都在東羅馬舉行(325-787),目的在確定模糊的教理,例如基督是兩性 (人與神) 還是一性 (神)。這些會議都由世俗君王介入,以避免教會分裂所導致的政治異議。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431)譴責涅斯多留 (康士坦丁主教) 主張的基督二性二位格 (耶穌雖有人神兩性,但是沒有充分結合,產生兩種性格) 說法。但是涅斯多留派並沒有因此消失,涅斯多留派信徒曾經傳福音到阿拉伯與印度,635年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基督一性論者 (又稱雅各伯派) 至今仍然存在於某些亞美尼亞人的教會裡面。
第三次大公會議也高舉瑪麗亞為上帝的母親,導致對瑪麗亞的崇拜。第四次至第六次大公會議都在維護基督二性一位格的教理。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787)宣布基督的聖像值得尊敬,但是不可被用來取代基督加來崇拜。但是諷刺的是2017年教宗方濟各祝聖六尊聖母像在全球巡迴,其中一尊來到台灣,陸續在台北、台中與高雄巡迴。
東西方教會分裂: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廢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納爵(Ignatius),改由重臣佛希亞斯一世(Photios I)繼任。863年,羅馬教皇尼克老一世聲明罷黜伊納爵不合法,並開除新任牧首佛希亞斯一世的教籍。佛希亞斯一世則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反擊,開除教宗教籍。雙方為教區管轄權以及羅馬教會擅自將過去信經中聖靈「從父出來」改為「從父和子出來」而爭論。過去羅馬教宗的首席地位早已被默認與接受。但是這次事件後卻有人開始質疑教宗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竄改教義。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Michael Cerularius)關閉君士坦丁堡的所有拉丁禮教堂,因他們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賽魯拉留斯致函羅馬,指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理,質問西方教會聖餐用無酵餅是源自猶太教異端、安息日守大齋、准許吃未出血的肉、四旬大齋期不唱哈利路亞等等。
每次大公會議都隔好久才招開,是否也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教理差距?
回覆刪除是的,千年來東西方教會都會透過大公會議溝通,但是漸行漸遠,到了大約主後一千年時,終於因為細故分道揚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