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5-2教廷大分裂、腐化、與困獸之鬥

1303年,民族主義下的法國勢力強大,足以影響教宗的權威。1309-1377教宗克雷芒五世被強迫從羅馬遷往法國亞維農,成為法國的政治工具。這段期間,失去影響力的教宗透過教會募集資金,更造成教會的腐敗。移居法國的教宗偏袒法國,任用許多法國的樞機主教。1377年,新任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教廷法國遷回羅馬1378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後,樞機團一致選出義大利烏爾巴諾六。但是其中的13樞機(大多數是法國人)卻又宣布該選舉無效,並且另外選出法國人克雷芒七世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隨者處以破門律,並且重新成立自己的樞機團。兩個教宗分別在羅馬亞維儂聚集自己的勢力,兩人各有不同的國際聯盟支持,造成教廷的分裂。右圖藍區支持烏爾巴諾,粉紅區支持克雷孟,黃區不表態。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兩個教宗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都積極籌措財源,導致更多剝削與腐化。
為了解決這次的大分裂,1409年教廷在比薩召開大公會議,宣布罷免現任兩位教宗。在會議中,紅衣主教衝促地推舉米蘭主教為教宗亞歷山大五世(1409-1410在位),導致這三位教宗都堅持自己的合法性,讓情況更加惡化。1414-1418年教廷在德意志的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撤消三人的職位,將選舉權授予一個委員會,選出新任的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此時教廷內部買官盛行,透過金錢進入教廷的神職人員私生活糜爛,教宗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就是這樣的人。
在前述康斯坦茨大公會議期間,因為波希米亞王國(捷克神學家與改教運動先驅約翰.胡斯(1371-1415)被處死失去政治影響力的教廷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肆逼迫倡言改革的教會領袖。康士坦茲會議將胡斯定為異端,判火刑。胡司是捷克神學思想家、哲學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胡斯思想上受到約翰.威克里夫(1320-1384)很深的影響,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胡斯認為一切應該依據聖經,他否定教宗的權威性,更是反對贖罪券,因此被視為異端,將他處以破門律。教廷將胡斯誘騙到康士坦茲會議,當場逮捕後燒死。1999年,羅馬教廷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贖罪券主要是替那些在煉獄裡的亡魂贖罪。羅馬教廷參考次經馬加比貳書的內容宣稱為特定死亡的親友買贖罪券可以為他們贖罪。該次經紀錄猶太人的一位英雄人物馬加比,他曾經為那些死去的人贖罪,使他們的最得到赦免。但是聖經並沒有提到煉獄,只是在路加福音十六章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內提到「陰間」。贖罪券出現在十一、十二世紀,中世紀晚期羅馬教廷財政困難,教宗為了修繕教堂在各地推銷贖罪券,最終引爆宗教改革。
威克里夫曾經擔任英王的御用神父。威氏主張一切應回歸到聖經教導,以聖經為信仰生活的準則。他認為教宗應當專心牧養教會,不應插手政治。威氏於13801382年間,與幾位朋友將此聖經合譯成英文聖經。此舉引起教廷不滿,想要捉拿他,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否認教士有赦罪權,要求簡化教會禮儀。除了前述兩人之外,當時還有許多神職人員試圖發動改革,有的採用暴力、有些隱遁靈修或躲入神祕主義裡面。威氏與胡斯的追隨者馬丁路德後來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地帶動宗教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